百家讲坛全集百家姓边氏由来
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四十一万八千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边氏最早源起于春秋宋国都城河南商丘,得姓后很长一段时间繁衍于该地,直到宋朝灭亡。
历秦、汉时期,逐渐散居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等靠近古宋国的地域。
西汉时期,边氏名人有与朱买臣、王朝合称三长史之一的边通;东汉时边氏名人渐多,有任京兆尹的边凤,九江太守边让,尚书令边韶,此三人均为陈留郡人,表明至少在东汉时边氏陈留郡望已经形成。另有《董卓传》中提到的金城人边章等,表明边氏已经在甘肃落籍,金城郡望初具规模。
魏、晋、南北朝时期,边氏金城郡望昌盛浩大,人丁兴旺,并有移居与之相邻的陇西郡者。黄河百害,唯富一套,陇西郡自然环境优越,又加远离动荡不安的中原地区,故边氏后来在陇西郡形成大族。
至隋朝事情,中原一带战乱不宁,烽警四起,又加瘟疫肆孽,旱涝天灾,百姓流离失所,不惜颠沛流离,徙奔江南,边氏经此动乱,渐散居今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
隋、唐两朝,边氏主流依旧在北方繁衍,山西、北京、天津均有边氏人的踪迹,河北、陕西、甘肃等地成为边氏人繁衍的中心。
唐末五代时期,边氏人活动之重心始向江南转移。北宋中期,边肃孙边由于仕宦的缘故,由应天府楚丘(今河南滑县)落籍于吴(今江苏苏州)。
南宋至元朝时期,边氏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愈广,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省份均有边氏人入迁。而北方的内蒙亦有晋陕甘之边氏入迁。
明朝初期,山西边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京、天津等地。
历有清一朝,边氏逐渐散居于西南、东北和台湾等地。
边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西为多。今山东省的青岛市、莱芜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任丘市、唐山市、霸州市、保定市博野县、涿州市、定县,山西省的太原市、运城市夏县,江苏省的淮安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湖北省的咸宁市、宜昌市、襄樊市,浙江省的诸暨市同山县、金华市,河南省的许昌市、叶县、平顶山市、焦作市博爱县、禹州市,贵州省的贵阳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辽阳市、本溪市、锦州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吉林省的松原市、扶余县,安徽省的淮南市、凤台县、寿县,山东省的郓城县、临沂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湖南省的宁乡市,四川省的阿坝州小金川、松潘县、广元市等地,均有边氏族人分布。
折叠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按史书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一诸侯国名边国,是古东夷民族的一个分支,故址在商王朝东北的边境地区,大致在今山东省的泰安市东平县一带,为伯爵,国君称边伯。在边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国名称为姓氏者,称边氏。传至周王朝时,有一个大夫名为边伯,就是古边国的后裔。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边佳氏,满语为Bian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到了东汉后期,边氏族人有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胁后融入鲜卑族者,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称边佳氏,满语为Biangiya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后有锡伯族、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期以后,满族、蒙古族、锡伯族边佳氏仍冠汉姓为边氏,亦有称卞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子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边氏是宋国贵族公子城的后代。在公子城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边氏、城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边氏族人最初在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望族出陈留郡,史称边氏正宗。边氏族人大多尊奉子边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乃蛮部领地巴亦答剌黑别勒赤儿,属于以地名汉化为氏。巴亦答剌黑别勒赤儿,通古斯语为“Bayidaraq-beltchir”,原是蒙古高原古乃蛮部八剌忽氏族领地中的一条河流的名称,汉语简称其为“巴剌合黑河”,乃蛮部八剌忽氏族世居其河流域,就是黄河支流班珠尔河,即今呼和浩特的大黑河,在《元史》中称作“巴勒渚纳河”。
乃蛮部被成吉思汗吞并后,原乃蛮部中的八剌忽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之名为姓氏者,称巴亦拉葛赤氏。巴亦拉,就是蒙古语巴亦答剌黑别勒赤儿(巴剌合黑河)的简称;葛赤,世蒙古语“旁边”、“河畔”之意。巴亦拉葛赤,就是居住于“巴剌合黑河边的人们”之意。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之子孛尔只斤·忽哥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元、明、清朝时期,蒙古族巴亦拉葛赤氏家族世代为蒙古王爷,后多冠汉姓为边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博尔济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博尔济氏,源于元太祖“黄金家族”孛尔只斤·铁木真的后裔,世居东城(今黑龙江勃力)。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giHala。蒙古族、满族博尔济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边氏、季氏、李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边佳氏,满语为Bian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边氏、卞氏等。
⑵.满族额尔吉氏,满语为ErgiHala,汉义“边”,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乌里布(今乌苏里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边氏、吉氏等。
⑶.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Hala,世居瓦尔喀(今黑龙江及俄罗斯兴凯湖周边地区)等地,清朝末期以后多冠汉姓为边氏、查氏、沙氏、程氏、山氏、白氏、谢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阿拉边前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是为新满洲姓氏之一。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abiancianHala。清朝晚期以后,达斡尔族、满族阿拉边前氏多冠汉姓为边氏。
老梁为什么被封杀
提起节目名嘴,当年的老梁可是首屈一指。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和另辟蹊径的风格成功脱颖而出,收获了一大批观众的目光,火遍大江南北。只是火了之后的老梁似乎飘了,越来越放纵地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也就算了,他还做出批评不该批评的人物的举动,导致被封杀。 一、节目名嘴老梁遭封杀《老梁故事汇》的主持人,带个小眼镜,肥头大耳,三寸不烂之舌,说天说地说人,凭借一张嘴红遍大江南北。老梁属于评说类主持人,他评说的题材很广泛,包括历史、名著、古代人物、当代社会事件分析、娱乐圈……只要老梁张嘴就没有他不能说的。 老梁的思路和大众截然不同,他总是善于另辟蹊径,从大众不太常见的角度入手去分析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这种方式的确很有看点,看过他解说的一期《红楼梦》,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分析得新颖独特又不脱离故事本身,的确很有看点。 随着《老梁故事汇》的热播,老梁和节目一起迅速走红,随后《老梁说天下》《老梁看世界》等一系列节目也热播。因为老梁也越来越火,知名度越来越高,很多人眼里老梁是一个特别有才华、学识渊博、思想先进、口才好的男人,这样的男人很受中国大众观众的喜欢。 但是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老梁出现在镜头前了。突然有一天,老梁的节目被停播,之前的节目也都被下架,老梁突然消失在观众视线里,遭到了全网封杀。 二、老梁被封杀原因系批判不该说的人物老梁翻车原因是他曾在一期节目中对英雄人物提出了批评,初犯了大忌。他所说的是时代楷模,是人民的榜样,老梁批判他们显然是咎由自取。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无论何时都要热爱祖国,敬爱先烈,尊重英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先烈和英雄不容置喙更不容置疑,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老梁这一次的翻车引起了观众的强烈不满,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竟然带头批判时代英雄老梁的情节有多严重不言而喻。 最过分的是还有一群人为老梁的话叫好,说他说的有道理,甚至跟着他一起批评英雄先烈。这样的情况已经属于扰乱社会秩序,是负面、恶劣的社会行为,老梁作为“带头人”等待他的只有封杀。 因为这个举动,老梁被观众责备,被官方封杀,正在播出的节目也被叫停,之前的节目也被下架。老梁彻底凉了。突如其来的封杀也让之前某些追捧老梁的观众懵了。老梁也算是受到了一个教训,不尊重英雄和先烈一定会受到惩罚。 三、老梁红飘了老梁的确是红飘了。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老梁可以说历史可以评事件,却不能传递负能量。其实老梁在红了之后就已经开始批评别人了,只不过他批评的大多是艺人之类的。 批评别人往往能让某些观众获得别样的快感,就这样追捧老梁的粉丝越来越多,老梁也因此越来越飘,将矛头伸到了英雄身上。 批评会让一个人陷入一个可怕的自我认知正义当中,久而久之觉得所有事所有人都很傻都应该被批评只有自己的认知才是唯一正确的。此时显然批评者早就被蒙蔽了心智。一开始老梁还被夸敢说、真实,但他这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真实而是瞧不起是轻视是“天下皆傻我独智”。 如果不是被红蒙蔽了双眼,老梁一个那么聪明的人不会不明白他说出那样一番话后果有多严重。估计老梁心里还认为自己是“人红是非多”被黑子盯上了,还以为自己“十分正义”。 老梁因为一张嘴走红,也因为一张嘴跌落谷底,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原本就是一个品德不怎么样的人,虽然他学识还算丰富,但他德不配智。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最懂的宠辱不惊,越登高越谨慎,绝不会因为追捧就飘飘然,更不会随意批评别人,因为批评别人本身就是一种很low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