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卖副处长转战网约车,他的这些体验会给这些行业带来什么改变?
外卖的副处长转战网约车,他做这些体验性的活动,自己觉得是一个很好的表率,也是一个趋势的代表者,能够真正进入一个行业去体验这个行业的基层工作者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才能知道这个行业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要知道管理者与工作者和所参加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就从小胖子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行业,比如说就送外卖这个行业来说,一个是管理外卖行业的,一个是专门送外卖的,那双方关注的点不一样,所以说很难出现时候要感动深受,那你想感动深受就要自己亲身去经历,你也去送几天外卖尝试一下外卖员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送外卖的时候碰到了哪些比较棘手的事情,自己很努力已经尽可能的做到好的,但因为机制的问题还是做不好的这种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以待日后解决的。 想真正解决这些行业发展中的痛点问题,就必须做到感同身受,也就是说你要知道问题到底在哪,你的问题都不知道,仅仅是通过恳谈会的形式,通过意见箱的形式能够给你提出有效意见的人太少了,因为真正具备这种长远性眼光的人战略性眼光的人他也不可能去送外卖呀,他只知道自己送外卖的时候有些问题确实不方便,但他没有办法用非常系统的语言给你表达这些问题的所在,并且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你自己去深入基层,去了解这些东西。 自己觉得如果一个行业的管理者都能够做到从基层做起,放下自己所在的位置,去体验最基层工作者的生活,不说太久,就三天5天的时间他能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需要别人去告诉他,他自己就能感受出来,因为当她脱去原来的那个工作的光环的时候,他也就是个普通劳动者,他自然跟所有劳动者所享受的这个工作环境是一样的,就能发现很多问题了。
送外卖副处长又转战网约车,你怎么看他这种行为?
送外卖的副处长转战网约车,自己觉得他这种行为是一个好的趋势的开头,因为你是这个规矩的制定者,是这个市场的监管者,那你更应该去体验体验自己制定的规矩好不好,自己监管的那些市场到底有什么问题,这样你才能感同身受的知道问题到底在哪儿。 自己觉得这种行为无论是他个人主动想起的还是说单位好,招的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的,如果真的能够帮助到一些人,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个行业,发现了这个行业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是说外卖员不努力,而是说怎么努力,因为体制机制的问题你是没有办法避免这个问题的,那这些问题如果能够被解决掉,这都是个很大的进步,因为我们不谈什么,官场上的这些东西就是说他真的能帮助普通的工作者解决一些问题,那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现在逐渐转战网约车行业,这也是开了一个好头,就是让主管自己这部分的领导都能够去亲身体验一下自己制定的规矩好不好,有什么问题自己管理的这些群体的诉求是什么,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开多少场恳谈会,真正能够说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因为有些事情他就不适合放在明面上说,也没有人敢去说,但是他自己亲身体验过,他就知道问题到底在哪儿了,这比开多少场恳谈会都有作用。 真正能够去体察民情,体验到基层工作者的不容易,自己亲身经历去发现这些问题,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好的领导方式,从匿名的意见箱从这个座谈会上面得到的一些东西,它肯定是不完善的,多多少少大家应该清楚,座谈会上面能够说的一些东西,那几乎都是提前确定好的,真正核心的问题比较尖锐的问题不敢提的,所以必然会造成信息收取的不完善,你自己亲身体验一下就知道问题的结症在哪儿了。
北京人社局副处长体验做外卖小哥引发热议,对此你怎么看?
深入基层体验,才懂民间疾苦 前段时间北京人社局副处长王林参加节目,体验了一把做外卖小哥的生活。他一天从早到晚跑了12个小时只挣了41块钱,在节目中他自己也诉说这钱挣的挺委屈的,非常的不值得。虽然这位处长是以体验的身份来参与外卖小哥的生活,但是只有通过深入的接触基层的群众,才能更好的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社会上的问题。外卖小哥这一行业入门门槛不是特别的高,可以说几乎没有特别大的门槛,只要是个正常的人会骑车,就可以在城市中送外卖来维持生计。现在外卖小哥的人数已经突破了百万级别,帮助国家解决了就业问题,但其他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外卖小哥因为超时、被投诉扣钱,外卖小哥为了按时送达到顾客手里的外卖会经常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等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有序引导行业的发展。 副处长体验送外卖被全网刷屏 这位副处长体验外卖小哥生活的新闻被全网的各大媒体、门户网站刷屏式的报道,而且也连续上了好几次热搜。我觉得这则新闻反映出了老百姓对党员干部真诚的为群众办实事的一种朴素和强烈的期待,说实话,我觉得这位副处长作为北京人社局的工作人员,去体验外卖小哥的日常生活,本来就是工作职责内的事情,因为他的工作内容就是合理安排社会的分工和岗位职责。作为领导干部,只有体会了这种生活艰辛和岗位的难处,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业规则,相信通过此次的体验生活事件,可以让外卖行业有序的发展。 底层群众的艰辛应该被更多人了解 社会岗位中除了外卖小哥还有非常多的基层工作人员需要被社会认可和了解,比如还有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农民工等这些基层的岗位。是这些庞大的人群为这些服务岗位做支撑,才营造出现在社会美好和谐的景象。希望有关部门未来能够加大此类的事件宣传力度,并且深入基层进行了解后,再做政策上的决策。 最后为这位副处长点赞。
如何看待北京人社局副处长体验送外卖的一天呢?
先讲一段个人经历: 去年(公历)十二月下旬,我到北京拜访一位前辈。上午约十一点的样子见面,由前辈引路请客,先去丰台万达一家京城餐馆吃饭。 十一点过就餐,吃完饭正是午高峰——既是车流高峰,又是点餐用餐高峰。出来便注意到电梯上快走赶时间的外卖骑手。 吃完饭计划是打车去别处游玩参观。在万达外临街等车之时,便看见万达外来来往往的骑手。 十二月下旬的北京已经够冷,当时的风在北方的冬天也算大,以至于我和前辈在风中等车之时都是裹紧外套,略作高声以防对方不能听清。同时我便看见从车流中分化出的骑手靠停、小跑进万达城;又有万达中小跑出来的骑手迅速上车,汇入高峰的车流。除厚衣物外,每个骑手都在小腿上有“护腿”至膝盖位置,盖以御膝盖和小腿免受汽车之寒风。寒风天气,厚重衣物如此,而仍不忘速度,其中辛苦,我只有努力想象。 再说点旁话: 自我国外卖系统发达而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便见一种论调:将我国外卖速度与外国外卖速度对比,以证我国外卖送货速度之快,最后得出以外卖速度为代表,我国各行各业之高效率和生活在我国之幸福云云之结论。此等幸福为消费者所享受,由外卖骑手付出所得到,但外卖骑手是否得到了与其付出等值的回报呢? 不禁想到所谓“基建狂魔”之称号。此等称号所带来之荣誉感、自豪感为不少国民乐意“享受”。然而此等称号之铸造者,又是否得到了与其付出等值的回报呢?若付出之人得不到等值的回报,那么付出之人所取得的成果,他人究竟何以“自豪”、“骄傲”? 最后说回此位副处长: 看到有评论说这种体验行为好得很(大意如此),固然好得很。但是,就到此为止了吗?这位副局长所代表的人社局、所代表的政府,能做些什么呢?我们的社会、社会共识,能做些什么呢?私以为荣誉是不足的,告诉别人你的高尚行为、牺牲感动了大家是不足的。物质报偿的问题才是第一位的。我惶恐地猜想,这是期盼社会发展进步、社会越来越公正的大家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