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什么来什么是什么效应?
怕什么来什么是墨菲定律的一种心理学效应。主要内容: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事情往往会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有这个可能性。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墨菲定律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
怕什么来什么 效应
这是一种叫墨菲定律的一种心理学效应。\r\n主要内容:\r\n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r\n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r\n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r\n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r\n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r\n这句话迅速流传。墨菲定律是其作出的著名论断,亦称莫非定律、墨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r\n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为什么“怕什么来什么”?
有趣,有料!
有句老话这样讲“ 怕什来什么 ”!以前总觉得这话过于唯心,甚至有迷信的色彩。但是,读了《了不起的我》这本书,我找到了这个说法的心理学依据。
人们之所以会“怕”,就是因为受到了某种威胁。这里说的威胁不是指人身威胁,它要比你想象的广泛得多。比如,繁重的工作,难搞的家庭矛盾,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会在心理上给我们造成威胁。
人在面对这类场景导致的焦虑时,就一定会发展出一种应对方式。要么正面硬钢,彻底解决;要么选择逃避,躲一时清净。不管你选择那种方式,时间长了,它就变成了你的习惯性反应。第一种方式,以绝后患,没话说!
其实,“怕什么来什么”通常说的就是第二种情形,当你没有勇气正面硬钢时,往往你担心的事情就会发生。
比如,很多人在一个单位干的不如意,期待换一个工作环境,一切就能好起来。但是,真的换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在原单位遇到的问题,现在依然存在。为什么?就是因为,虽然工作环境变了,但是你应对工作的方式并没有变,遇到难题依然选择躲,面对老板,依然不敢展现自己等等。这必然导致相同的结果。
由这个例子,能引出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心里舒适区。不要误以为,舒适区就能让我们感觉舒服。就如同上个例子,工作上的不如意,绝对让人不舒服。但是,选择应对工作的方式,却是在舒适区中。
所谓的 心理舒适区指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熟悉的应对方式 。正是这个熟悉的应对方式,阻碍了我们改变,导致了“怕什么来什么”!
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女生小A,有一个在国外读书的男朋友。别人都不适应异地恋,很多人也因此分手。但是小A却不觉得是问题。而问题恰恰出现在,他们结完婚定居上海以后。女生越来越焦虑,考虑跟丈夫分居,搬回之前住过的二线城市发展。开始时,她和心理咨询师都以为,问题的根源是,她担心在上海没有在之前的二线城市发展的好,毕竟多年的人脉关系都在原来的城市。
但是,进一步沟通后发现,女生真正焦虑的是,稳定的夫妻关系!她总觉得,稳定的关系很难长久维系。同时,稳定的关系带给她的幸福和对未来的期待,会让她更焦虑。因为越幸福就越期待,那么就意味着,一旦失去,就会越痛苦。
再深入沟通才知道,女生小的时候,因为爸妈忙着做生意,她经常满怀期待的等爸爸妈妈忙了回家陪她,但是每次等到天黑,等到她睡着也等不来爸爸妈妈。时间一长,为了避免承受等待无果带来的痛苦,她就干脆放弃期待了。不对事情抱有期待,成了她自我保护的一种应对方式。长大以后,她越是想要的东西,就越不敢期待自己能得到。习惯性的选择疏离,至少失去时不会那么痛。
面对爱情和婚姻也一样,她依然选择疏离。异地恋这种克制的相爱方式,正好符合她惯用的疏离做法。所以她非常满意当初异地恋的状态。生活到一起以后,没法再保持疏离,同时不自主的期待以后的生活,让她越来越不适应。稳定的家庭生活,正在迫使她放下防卫,重新面对“期待落空”带给她的威胁。当然,她依旧下意识的选择逃离,想搬回之前住过的城市,重新过回分居的生活。很幸运,她有一个爱她并且心智很坚定的丈夫。
假如,丈夫对他们的关系不是信心十足,那么妻子为了保护自己而做的一些疏离行为,就会被误解成要分开的信号。丈夫也会不自主的为分开做准备,避免自己受伤害。你看,因为担心分开产生的焦虑,最后真的导致了分开。这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对于这种现象,作者有非常精辟的总结: 心里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适合的应对方式,而是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建构现在的生活 。
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无时无刻不在变,我们自己也在改变,这就要求应对这一切的方式也需要调整甚至重构。
但是,如果我们抓着熟悉的应对方式不放,慢慢的,我们所害怕的事就真的会发生。这是很多悲剧的来源。
要时刻提醒自己,想要改变,就要走出舒适区,就要改变以往的应对方式。同时也要提醒自己,这样做一点都不容易,因为这意味着你要放弃一直在用的“武器”,重新面对焦虑寻找出路 。
针对如何改变并实现自我发展,书中给出了很深刻的思考以及应对策略。我会持续分享读这本书的收获,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期待下次见,我是艾睿刻。
怕什么来什么
越是怕,狼来吓。这是小时候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对我来说,这两天的生活可能就是这样。
宝宝发烧,我发现自己心里最担心的不是宝宝什么时候好,而是害怕她住院输液,尤其害怕住院时怎么和领导张嘴说请假的事。
昨天中午到家,宝宝依旧高烧不退,刚到家量体温还37度6,后来越来越高,吃完饭喝了药还是热,再一量39度多……
吓得我赶紧给领导打电话说明情况,申请请假。我们小学部的负责人非常好,每次我因家里琐事请假,都是二话不说就批准,这次依然。去年冬天宝宝住院,他还特别宽慰我,人到中年就是上有老下有小,该请假就得请假,他都理解。这次不但给我批假,还提醒我可以去找他同学。而后可能是领导说了声,那位儿科主任虽然已经下班,却主动添加我微信,询问孩子情况。
本来主任说孩子吃完药不到一天,可以再观察,如果下午两点半后还不行,他去医院帮我看看。人家昨天下午是休息的。可是宝宝的状态是反复发烧,还总想睡觉,精神低迷。我到两点时就忍不住带宝宝来医院了。
一检查,血项高到一万九,医生说不行,得输液,要不孩子太受罪了。只能听医生的话啊,再不想住院也不行。我还问医生,你说最后一年内,这已经是第五次住院了,孩子免疫力低,体质弱和早产有没有关系?医生说这和早产无关,孩子一岁内生病是早产儿体质弱,一岁后还是身体免疫系统的问题。像这两次,都是受凉引起的细菌感染,才会发烧的。
当时我是一个人去的医院,婆婆有事没让她去。宝宝从看病时就害怕医生,哭得厉害,做核酸时更是声嘶力竭的哭。到给她扎针皮试时,我也忍不住落泪了。每次宝宝输液,第一天我的心态就特别容易崩溃,那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要受这么多罪?真是宁愿自己生病,都不想宝宝住院。后来联系好友来医院陪我,她当时特别暖心的给宝宝带了玩具和零食,给我带了一大包水果,中间一直在逗宝宝,安抚我的情绪,楼上楼下来回跑,帮我拿药缴费等,真心感谢,有你真好!!!
下午工作群里通知,明天早上要全员核酸,而班主任需要六点到校录入信息。宝宝输液老人一个人看不住她,我无奈只能明天早上先请假。特殊情况需要向大领导报备,领导得知情况也是二话不说就批准,宽慰我好好照顾孩子,学校的事不用我担心了。而两个搭档都说孩子第一,我安心照顾孩子,学校有她们替我。尤其实习的英语老师,主动说帮我录入信息。她不是班主任,却因为和我们搭档,这学期真的帮了我们不少忙,尤其这次我请假,她要负责的这个信息录入特别麻烦。包括周五中午我的午休,我也得找另一个同事调换,人家也是满口答应了。别人帮忙都是情分,万分感恩!
越慌越乱,下午工作群里核对学生住宿和走读情况,打印核酸检测表格时,我第一遍看的时候居然忘了我们班有个走读生前一天没做核酸,昨天跟着住宿生做了。第一次确定请假的学生不在待检名单中,就直接回复了无误。后来宝宝睡着了,我又核对了一遍,发现那个走读生名字重复了,赶紧给领导发信息汇报。可能领导当时忙,只看工作群里大家的回复了,我私发给她的没有看,导致表格打印出来才看到我的信息,她就特别无奈。当时四年级也有个班级学生请假了,名单也有误,领导只得重新调整,再次打印表格。我就特别不好意思,因为自己的失误增加了领导的工作负担,真是愁人……
最怕请假时跟学校的大事撞在一起。而我又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请假的人,真的情况特殊要请假,我都会把课补上的。只是老师这一行太特殊,一个人请假其他人都要忙很多,尤其班主任这块,寄宿制学校的杂事太多了。
我知道抱怨无用,哭泣也无用。每次宝宝住院的第一天,我都是情绪最不稳定的时候。我宁愿天天在学校忙得喘不过气,也希望宝宝平安健康!可是,疾病来的时候,也是提醒我们需要注意身体的时候。我只能鼓励自己坚强一点,宝宝会好起来,工作上欠的人情慢慢还。我先稳住,事情才会一件件变好!加油自己,加油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