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备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战备的基本原则有: 一、重战思想。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二、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三、备战思想。未雨绸缪,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 四、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1、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2、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 3、“诡道”制胜论。《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战备的全胜战略: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谋攻篇》中指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战备规定的内容有哪些
战备等级是部队战备程度的区分,全军战备等级分为四级战备、三级战备、二级战备、一级战备. (1)四级战备,即国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或者我国周边地区出现重大异常,有可能对我国交全和稳定带来较大影响时部队所处的战备状态。部队的主要工作:进行战备教育和战备检查;调整值班、执勤力量;加强战备值班和情况研究,严密掌握情况;保持通信顺畅;严格边境管理;加强巡逻警戒。 (2)三级战备,即局势紧张。周边地区出现重大异常,有可能对我国构成直接军事威胁时,部队所处的战备状态。部队的主要工作:进行战备动员;加强战备值班和通信保障,值班部队(分队)能随时执行作战任务;密切注视敌人动向,及时掌握情况;停止休假、疗养、探亲、转业和退伍。控制人员外出,做好收拢部队的准备,召回外出人员;启封、检修、补充武器装备器材和战备物资;必要时启封一线阵地工事;修订战备方案;进行临战训练,开展后勤、装备等各级保障工作。 (3)二级准备,即局势恶化,对我国已构成直接军事威胁时,部队所处的战备状态。部队的主要工作:深入进行战备动员;战备值班人员严守岗位,指挥通信顺畅,严密掌握敌人动向,查明敌人企图;收拢部队;发放战备物资,抓紧落实后勤、装备等各种保障;抢修武器装备;完成应急扩编各项推备,重要方向的边防部队,按战时编制齐装满员;抢修工事、设置障碍;做好疏散部队人员、兵器、装备的准备;调整修订作战方案;抓紧临战训练;留守机构展开工作。 (4)一级战备,即局势极度紧张,针对我国的战争征候十分明显时,部队所处的战备状态。部队的主要工作:进入临战战备动员;战备值班人员昼夜坐班,无线电指挥网全时收听,保障不间断指挥;运用各种侦察手段,严密监视敌人动向,进行应急扩编,战备预备队和军区战备值班部队,按战时编制满员,所需装备祝补充能力优先保障;完成阵地配系;落实各项保障;部队人员、兵器、装备疏散隐蔽伪装;留守机构组织人员向预定地区疏散;完善行动方案,完成一切临战准备,部队处于待命状态。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蕴含的战争观主要有哪些?
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二、重站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三、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四、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五、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帮助。